<
m8n5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晋末长剑 > 第一百五十一章 动员(下)
    “嘿嗬!”

    “嘿嗬!”

    一辆弩车穿过泥泞的大地,被放置了旷野中,遥指前方。

    来自河东郡的役徒们直起身,擦了把汗。

    身旁是热火朝天的场面。

    无数来自河东、平阳、河内的役徒们奋力挥舞锹镐,挖掘起了一道道壕沟。

    堆积在壕沟之外的泥土被夯筑成墙,墙外则布满棘刺、鹿角。

    沙沙的脚步声响起,几名役徒回首望去,却见数十步外,大群穿着麻布短打的丁壮赶了过来。

    老人挥舞着镰刀,将空地上的野草割倒、灌木清理干净。

    青壮往手心吐了口唾沫,奋力挖土。

    犹带稚气的少年开始捡拾野地里的枯枝败叶,并将各种生活用品放置到指定地点。

    他们要在这里待很久,他们有很多人,他们没法走。

    梁王一声令下,三郡丁壮应命,他们便如同勤劳的工蚁般,从各个地方聚集而来,挥洒汗水,修筑营垒、土墙。

    他们中很多人第一次使用铁质农具,结果却是拿来挖掘战壕,而不是灌渠。

    他们中很多人第一次吃得肚皮饱胀,却不是在丰收后,而是卖命前夕。

    他们中很多人已有亲人辗转于沟壑之中……

    从空中俯瞰而下,旷野中密密麻麻全是人。

    有时候你会惊讶,这真的是经历过战争、灾害、疾病反复摧残的郡县吗?怎么还能搜罗到这么多人?

    “嘭!”第一座吊桥安装好了,轰然放下,溅起大滩泥水。

    “咚!”第一声重槌响起。

    吊桥后,抽刀入鞘之声此起彼伏。

    银光闪耀之中,密密麻麻的甲士已经列队完毕。

    “咚!”第二声接踵而至。

    军官们走来走去,反复叮嘱着,认旗上的虎豹在风中张牙舞爪,腾挪跳跃,仿佛要冲出来一般。

    “咚咚……”鼓声节奏越来越快,连绵不绝。

    第一排军士举步而出。

    接着是第二排、第三排……

    门口正在加固土墙的丁壮们默默看着。

    这是黑矟左营的兵士。

    他们脸上似乎没任何惧怕,行走之间不疾不徐,气定神闲地就像是去郊游一般。

    身上的甲叶子哗啦啦作响,还带着股淡淡的血腥味。

    长枪高举着,上面不知道沾染了多少生魂。

    腰间左弓右刀,弓已上弦,刀已磨利。

    宽厚笔直的背上,还斜插着五花八门的兵器。

    他们穿过泥泞的草地,越过壕沟,于土墙外列阵完毕,然后席地而坐。

    骑兵不顾泥泞,策马而出,在远处兜着圈子。

    许久之后,见蒲津关东城内无人前出,便停了下来,牵马步行。

    鼓声响了许久。

    傍晚时分,侯飞虎登上了一座高台,轻抚着墙头随风摇曳的狗尾巴草,眺望蒲津关。

    蒲津关三城,西城位于黄河西岸,最大、兵最多;中城位于河中沙洲上,最小、兵最少;东城位于黄河东岸,比西城略少,大概驻有五六千步骑,战时才会增至万人以上。

    骁勇的黑矟左营甲士在东城外列阵,随时防备敌人突袭而至。

    禁军骁骑军两千余骑在远处徘徊,准备侧击敌人。

    他转过身,环视一圈。

    无垠的旷野之中——

    不下两万人在挖沟取土、修筑营垒、安放守具;

    牛马拉着车辆,将一袋又一袋的粮食送至前线;

    炊烟袅袅升起,瓦罐密密麻麻,一望无际,看起来像是丹炉,又像是人头;

    一群新来的人正在领取草席,这是他们晚上的卧具,也是他们死后的归宿;

    头裹黄巾的兵士远远出现在了北边,阵列齐整,密集的长矛如同丛林一般,缓缓向前蠕动着……

    六千黑矟军、两千一百骁骑军、八千七百黄头军、三千余胡人轻骑,外加两万余随军匠人、丁壮,共同构成了这个营地。

    他们将依托长壕、土墙以及坚固的营垒,死死盯住蒲津关的敌军。

    侯飞虎走下高台。

    所至之处,无论是谁,尽皆躬身行礼。

    一军之重,系于主帅。

    四万人的担子压在身上,侯飞虎面色从容,走得很平稳。

    ******

    雨后的山道异常湿,时不时有人摔跌而下,落入汹涌奔腾着的深涧之中。

    落水之人大声呼喊着,于水中浮浮沉沉。

    山道上的禁军大队没有一刻停顿,就连一起出来的乡党也只是多看了他几眼,随后便跟着大部队继续前行了。

    不会再有他这个人了。

    他将永远葬身于冰冷的河水之中,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乃至记忆之中。

    大部队走出了崤山,来到了相对平缓的地带,折而向西。

    道旁的村落外,两辆马车停在那里。

    小吏们从车中取出绢帛,一人两匹。

    妇人掩面而泣。

    从来没有提前发赏的,这是要把她们父兄、子弟的命提前买走么?万胜军第五营的男人们沉默着。

    他们从箱底取出了已经褪色的黄巾,轻轻抚摸着。良久之后,一咬牙,飞快地包在头上,大踏步出了门。

    村头的武器库已经打开。

    队主站在门口,向他们招着手。

    一柄柄武器被塞到黄头军男儿的手中,一件件装具被抬到了马车上。

    不知何时,武库外立起了一个小佛堂。

    一位游历至此的僧人静静看着他们。

    片刻之后,他取来一个蒲团,盘腿而坐,双手合十。

    武库前的男人络绎不绝,取完器械就奔赴远方,再不回头。

    僧人嘴里念念有词,声音沉重哀伤。

    你在为谁祈祷呢?

    你又是在为谁忧伤呢?

    是敌人,还是眼前的黄头军男儿,又或者兼而有之?

    一群乌鸦落在枝头,静静看着远去的黄头军将士身影。

    村落之内已经空了。

    女人抱着孩子,仿佛失去了精气神一般,颓然地看着渐渐在大地上汇聚起来的黄色海洋。

    男儿群聚之时,离别之感慢慢被冲淡,转而从心底滋生出了一股豪迈之情。

    以队、幢为单位,汇集起来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两千。

    旌旗打了出来,在空中猎猎飞舞。

    刀枪亮了出来,仿佛在渴求鲜血。

    队列两侧是碧绿的田野,距春播已经过去一个半月,粟苗长势良好。

    或许,当我们带着大笔财货,凯旋归家的时候,又能迎来一场丰收吧?

    齐整的步伐声传出去很远。

    河对岸出现了另一支部队,那是从崤山中走出的上万洛阳中军。

    两拨人互相看着,看到最后,咧嘴一笑,大步前行。

    四道长龙齐头并进,气势如虹。

    一支自河北而来的骑兵队伍从他们外侧绕过。

    骑士们也是人来疯,看到被这多人注视,有人便卖弄起了骑术,疾驰中直接站起身,或者侧着身子,探出去摘了一朵路边的野花。

    喝彩声此起彼伏,直到军官们策马而前,拿马鞭劈头盖脸砸下去才算消停。

    近九千黄头军、一万洛阳中军、四千陆泽镇骑兵,外加征自河南、襄城、颍川及洛南诸县的两万五千丁壮,陆陆续续抵达潼关之外,安营扎寨。

    先期抵达这边的董武部三千瞎巴,已在关南三十里的禁坑内与敌人厮杀了一场。

    全军五万人,皆由裴廓统率。

    他们的任务是在潼关外看住敌人,不得有误。

    新设立的弘农府兵继续在家务农,他们是后援、预备队。

    ******

    “潼关五万人。”

    “蒲津关四万人。”

    “采桑津、孟门津等地婴城自守,不额外增兵。”

    洪亮的声音在宁朔宫千秋阁内响起。

    邵勋指着地图上的山川、驿道、城池,说道:“此九万大军征战所需资粮,断不能少。我不管你们用什么招,船运也好,车载也罢,总之不能出岔子。计毒莫过于断粮,无粮何以力战?我没什么别的要求了,唯愿金瓯无缺。谁若运不上来粮,谁的治下发生了叛乱,官就别当了。”

    屋内的一干刺史、太守们听了,齐齐应是。

    “蒋恪。”邵勋喊道。

    “末将在!”蒋恪越众而出,大声应道。

    “你率银枪左营坐镇汴梁,准备好船只,哪里有叛乱,即行扑灭。作乱者就地处分,无需上报。”

    “遵命。”

    “刘善。”

    “末将在!”满头白发的刘善上前两步,应道。

    “你领许昌世兵万人坐镇项县,豫、兖二州诸郡丁壮、世兵悉归你调遣,若吴兵来犯,或有人作乱,立刻剿灭。死伤多少人我不管,就一个字‘快’!哪家坞堡作乱,不要惧怕伤亡,日夜不停急攻,给我尽快拿下。贼首宗族男丁悉斩之,一个不留。女眷贬为奴婢,赏赐有功将士。其家若有人在幕府、郡县、朝中为官,当场革职,永不录用。”

    “遵命。”

    “常粲!”

    “末将在!”

    “左金吾卫九千六百府兵悉数集结,屯于鲁国。”

    “遵命。”

    “你三人之中——”邵勋目光一转,道:“以刘善为主,蒋、常二人副之。”

    “遵命。”

    “冀州常山六郡府兵七千二百人编为右飞龙卫。韦城部曲督章古升任后军将军,掌此卫府兵,四月底之前集结完毕,屯于鲁口。”

    “遵命。”

    “冀州之事,伱自理之,紧急之时,可协助刺史、都督镇压叛匪。”

    “遵命。”

    “都已明了?”邵勋又问道。

    “明了。”众人答道。

    “那就各自罢散,即刻回府理事。”邵勋挥了挥手,下令道。

    (本章完)